本次演講請余德彰老師為此次演講的講師, 余老師從導引框架開始說起,並在後續放了幾個實際案例的影片與學生分享。演講者提到大部分的人專注設計實體,還要關注場景活動掌握意義的經驗,其中分成了四個構面:產品、介面、空間及服務。為了要表達活動,人類透過敘述產生故事傳達經驗,講者也針對故事的結構分為外顯及內隱:外顯即為一般熟知的人、境、物、活動;內隱則是動機與感受。講者也有提到舊故事及新劇本的差異,意思為熟悉的舊故事已經不再吸引人的注意,新劇本因此應運而生。之後講者以星巴克為例子來說明經驗的差異會產生不一樣的產品或包裝,這些經驗的累積匯集在一起後,可以為品牌創造自身的價值。在演講的最後,演講者讓學生們看了全家服務的提升過程、雙和醫院空間修整等等的影片做結尾。
經過演講者的介紹與說明,加強了平常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不論是在設計一個活動或是寫出一篇故事,在開始前都要先做出整體架構,並且帶入自己想表達的感受讓受試者可以體會到。光是規畫還不夠,有時候甚至必須讓當事人親自參與設計,就像是演講者在演講中讓我們看到醫院空間整修的部分,在規劃空間時,並不是只有設計者在場,醫生為了讓自己未來方便工作也親自到現場參與這項規劃。
而經驗也是對於活動來說重要的一環,因為不同經驗可以產生不一樣的體驗,像是演講者所舉的星巴克例子,星巴克對於杯子的外觀設計都不相同,給予消費者的體驗及意義也不會一樣,對於店面的座位設計也是考量到想要給消費者怎樣的體驗而去精心設計。
透過這次的演講了解到對於一件事情背後所要做的努力並非像表面那樣就夠,而是要再更深的考慮到受試對象的感受及體驗。